秋天是收獲的季節,秋天是干活的季節。十一長假對于大部分城里人來說是出游的假期,但是對于土生土長的農村人來說,十一長假是用來干農活的假期,所以在我們那里,十一又被稱為“麥秋假”。十一假期時候,很多在城里打工的托尼、彼得、瑪麗、杰西、安吉拉都坐上了擁擠的火車,回到農村去做農活。筆者和他們不同,不是因為我沒有英文名字,而是我沒有搶到火車票,所以只能開著單位的車回家。
我生活在北方的一個小農村,村里的鄰里都很勤快,尤其是到了秋收的時候,大家都是早出晚歸的干農活,盡快將田地里已經熟透的農作物收回家,因為熟透的農作物在地里放置時間較長的話會壞掉,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優秀的工具車來運輸了。
現在農村收秋的工具車主要有三類,第一類比較有年代感,可追溯的時期也比較久遠,它就是傳統的馬車。馬車是使用動物來充當動力,有用牛的,有用馬的,牛車和馬車有點像是柴油車和汽油車的區別。但是發展到現在用騾子的比較多,因為騾子性情溫和,耐力也比較出色。不過現在即使在農村也很少使用這種車了,傳統馬車逐漸被現代工業產品所替代,但它至少承載過幾代人的回憶。
第二類就是農用拖拉機,拖拉機從誕生之日起就是農田里一道靚麗的風景線,那堅毅到硌牙的身姿,那寬大的車斗,那咆哮一般的“突突”聲,再加上澎湃的動力以及寬大的輪胎,不知道成為了多少老少爺們的“夢中情人”。在30年前,有一臺拖拉機,你就是全村最靚的仔,在當年拖拉機也是婚慶用車,其搶手程度不亞于現在的S級。
在農村這種可分離式拖拉機比較多,因為它相比于三輪的“三馬車”和手扶拖拉機應用場景更加豐富,春天時可以耕地、播種,秋天時安裝上車斗,瞬間變身成收秋小能手。
第三類是電動三輪車,電動三輪車雖然裝載能力以及多功能性不如拖拉機,但是它勝在操作極其簡單,簡直是男女老少皆宜。傳統的馬車和拖拉機,一般都是男性才能駕馭,而電動三輪車不論是女人、老人甚至是孩子,都能夠輕松駕駛。電動車的缺點也比較明顯,動力較弱,裝載能力較差,充電時間長。
電動三輪車更偏向于女性使用,因為其操作難度極低,在我們那里幾乎是家家必備,不論是走親訪友還是上街買菜都非常適用。電動三輪車用起來比較方便,但是去年在一次大集上,有三四輛新電動車被偷,現在再騎電動車去公共場所需要有人看守,憑空降低了用車便利性,不得不感嘆一句人心不古,世風日下。
以上三種農用車筆者家里都曾使用過,但是今年收秋卻并沒有使用它們,而是使用我開回家的皮卡車。皮卡車功能性很強,但是在用車環境極其復雜的農村保有量卻很少,因為它的售價相對其他農用車較高,現在的皮卡車就相當于一百年前的大馬車,三十年前的拖拉機,很拉風,但不是普通人家能夠消費得起的。
以往一畝地的花生需要用兩臺電三輪車花一天的時間的才能收完,因為電三輪裝載能力有限,而且跑一兩趟就需要充電,充電時間也比較長,往往需要兩三個小時才能再次投入使用(兩三個小時并不能充滿)。而今年因為皮卡車的加入,半天時間就收完了這塊花生地。
第二天去玉米地收玉米桿,在農村玉米桿是重要的燃燒材料,燒火做飯都是離不開它。早晨時候天有些陰沉,并且伴有微風,天氣預報也說了有小雨,如果開其他農用車的話,今天的行程肯定是要取消的,但是我們有皮卡車。
往年收這塊地的時候一般是開拖拉機,因為這段路程較長(電動車在裝上東西后續航里程也會降低,所以路程遠的話很少使用電動車)。拖拉機因為超強的裝載能力和多用途性,在農村很受歡迎,也是當前農用車的主力車型,但是它的舒適性真的讓人不敢恭維,坐上它,你根本感受不到路面的震感,因為最大的震感來源于它本身。而且拖拉機脫困能力也比較差,田地里隨處可見幾十公分深的坑,不出意外那就是拖拉機“撓”出來的。
開著皮卡收秋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,筆者以前開皮卡跑過高速越過野,雖然也很刺激有趣,但是相比于用皮卡來干活少了一些滿足感。皮卡相比于其他車型有著眾多的優勢,它的用途還可以更加廣泛,只希望各種政策能夠對皮卡友好一點,讓皮卡車能夠更好的展現自己的優勢。
點贊
收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