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注新聞的朋友一定會發現,在每年這個時候南方部分地區都會出現嚴重的洪澇災害。今年,湖北、江浙和廣西等地都迎來了強降雨天氣,網友驚呼“一言不合,就看海”。
國內城市出現“大雨看海”,一方面是由于天災造成的,另一方面也說明城市的排水系統有待完善。然而,天氣陰晴不定難以控制,改善排水系統也非一日之功,一旦出現強降雨,給人們生活帶不便的同時,也對城市中的汽車是個考驗。面對地面積水,車輛若浸泡其中,輕則帶來經濟損失,重則威脅生命安全。這可不是危言聳聽。記得當年北京“7.21”的時候,筆者駕車冒雨回家,沿途不斷遇到深積水路段,最終被困在路上一整晚。
倘若當時筆者駕駛的是一輛皮卡,情況可能就會大不一樣,不會遇到被水圍困,有家難回的窘境。因為皮卡本身具有兩個鮮明的結構特點:一是采用非承載車身,二是離地間隙高。
在面對積水淺的路段時,車輛的最小離地間隙就顯得尤為關鍵了。大家先看下表,筆者挑選了幾款目前國內市場上主流的皮卡和轎車車型,將它們的最小離地間隙以表格的形式進行一番對比。
通過對比不難看出,皮卡相對于轎車來說,離地間隙更高,進入淺積水路段,通過性會更強。因為淺的積水路段雖然不會威脅到發動機等重要系統,但是積水會腐蝕車輛電子元件和線路,為行車安全埋下隱患,所以駕車要盡可能地減少車體與積水的接觸面積。而且,由于有積水,路面情況會被積水掩蓋,即便有碎石塊等能嚴重影響行車安全的異物,也無法察覺,肆意駛入輕則托底,重則毀車。而皮卡離地間隙高,在面對小面積積水路段時,可使車主減少車輛通過性方面的顧慮。
到了深積水路段,皮卡車的表現同樣出色。通過深積水路段的難度和危險性在于積水路段的深淺不一,剛才還清可見底的水面,突然就會深不可測。就像筆者上次開車通過積水路段的時候那樣,開始時認為可輕松通過,但進去后才發現越開水越深,心里一下便沒了底。
所謂“快走沙、慢走水”。對于駕車涉水的技巧,筆者心知肚明,但還是不敢往水里開,其實就是害怕車“嗆水”!車“誤”在水里的主要原因普遍是由于水順著發動機進氣管被吸入了氣缸,使發動機活塞連桿彎曲,電路短路,繼而出現憋火現象,嚴重損壞著發動機性能。據有關汽車故障分析專家介紹,70%的涉水熄火原因都是因為水進入發動機進氣口而造成的。
而與發動機進氣孔必須滴水不進不同,車輛排氣管并不像人們通常認為的那樣,一旦浸入水中,車輛便會拋錨。其實,排氣管排氣時的強大力量足以把水推開,淹過保險杠的水深不足以把水倒灌進排氣管。汽車專家表示,“如果水淹沒了引擎蓋,水就會進入排氣管。但由于車的進氣口通常在保險杠上面,水倒灌進排氣管時,一般都早已被吸入進氣口。”由此看來,發動機進氣管的位置決定車的涉水深度。
前文所述,皮卡大多采用非承載式車身,這種車身結構決定了發動機必須要安裝在剛性底盤上,這種部件疊加式的布局使發動機位置較其他車型而言距離地面要高,發動機進氣口位置自然也會較高,而發動機進氣口的高低恰恰是決定車輛極限涉水高度的主要因素,因此皮卡的涉水能力更強。
筆者大膽猜想,如果皮卡在城市中全面解禁,在遭遇到極端天氣致使路面積水時,皮卡能否憑借車身結構的優勢,在滿足個人用車需求的同時,還可以起到城市救援的作用呢?筆者認為是可以的。記得當年北京“7.21”那天,有許多車輛在積水路段熄火,造成了嚴重的交通堵塞,不少司機被困車中。此時,周圍很多行人和車輛都想來幫忙,但是無奈沒有拖曳能力強的車,只能僅靠人力推車,使救援時間和困難大大增加。小編暢想,皮卡進城后,城市中有了一定比例的皮卡保有量,那么在乘用車遇到危險的時候,憑借皮卡非承載式車身天生所具有的強大拖拽能力,在關鍵時刻一定可以幫助周邊的車和人。
從城市消防角度講,當再遭遇突發狀況需要出車救援時,鑒于中國城市目前的交通狀況,消防部門如能裝備一定數量的皮卡作為消防車輛,那么,相比較其他笨重的大型救援車輛來說,皮卡在城市中有著明顯的通行優勢。例如,在美國電影有關消防的片段中,我們經常會看到福特F-150、F-250等皮卡車型的身影,就是因為皮卡既輕巧靈活,又有著不輸大型消防車輛的拖拽能力和通過能力。
當然筆者建議,如果遇到積水路面的時候,即使你駕駛的是皮卡,有強大的通過能力,還是要以生命安全為主,不能盲目自信,涉險通過。
點贊
收藏